
“箕裘不坠 浩气长存”——此次陕师大图书馆读书节非遗系列活动,有幸邀请到我校教师执笔,结合自身对非遗的学术研究、实践探索,用文字传递对非遗文化的独到见解,分享传承过程中的珍贵心得。
四期分享、四篇深度好文,邀您一同探寻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读懂其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开启一场兼具知识与温度的非遗品读之旅。
本期作者
孔军,汉族,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人,工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民俗与民间文学教研室,研究方向: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传承人口述史。
展开剩余87%田野是民俗和非遗研究的生命线
本次读书节的主题为“非遗守护与传承”,作为一名从事非遗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教师,很荣幸籍此机会跟大家汇报和分享自己在非遗学习、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社会服务等工作的经历和体悟。
“
一、非遗的求学与教学经历和体悟
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攻读民俗学硕士毕业后,2014年秋,我到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继续深造博士学位,主修风景园林学下设的非遗保护专业。除要求阅读系列文化遗产专业书籍之外,学院在教学中的一大特色就是“把书桌搬到田野”,在田野中我不仅深切体会到“田野是民俗和非遗研究的生命线”,还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更触摸到鲜活的民间文化脉搏。在田野实践中,致力于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调查,这令我从单纯关注民俗事项本身的研究,转而开始以人为主、挖掘人的内心,这个转变也体现在我的博士毕业论文《传承人口述史的时空、记忆与文本研究》中。
非遗保护和研究工作应该当作一项文化事业看待,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情怀。犹记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导师冯骥才先生嘱咐道:“做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是情怀,有了情怀,你才会深刻。没有情怀,只把文化当成研究对象,你就不会走到它中间去。如果你不真正热爱老百姓,就不会热爱他们的文化,如果你不理解他们的文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老百姓。”同时,他给当届毕业生送上了别致的祝福:“人生最幸福的是两件事,一个是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一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愿你们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毕业后,我非常幸运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那就是来到陕西师范大学做一名平凡的教书匠。
自入职陕西师范大学后,我在文学院民俗与民间文学从事非遗相关教学工作。先后给本科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民俗文化学》《皮影历史文化概论》《中国民俗文化》等院系必修课和全校通识选修课,围绕非遗认知与传播,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开设陕西省在线精品课《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的混合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索,先后主持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传承人入课堂:《民俗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和“《皮影历史文化概论》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等实践教学创新项目,依托项目努力达成教学与科研的相辅相成。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家乡的非遗”或“家乡的民俗”主题汇报环节,请同学们深入挖掘和了解家乡的非遗项目,这一活动收到良好的反馈,许多学生表示加深了对家乡民俗文化和非遗的理解,而这恰恰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自觉的基础,正如我国著名的人类学、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 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研究生教学工作不同于本科生教学,在承担“民间文学与文化”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后,把课堂、书斋、田野作为研究生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先后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前沿理论》等专业课程,引导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同时定期开设读书会,精读经典书目,写作读书报告并进行汇报讨论,促进非遗理论合作探究。增设田野调查理论与实践环节,带领学生深入田野一线,把握关中泥塑、木版年画等民间艺术、陕南“九佬十八匠”传统手工艺、陕北红色文化遗产等非遗的文化生态,触摸非遗文脉,深化学理思考。
“
二、非遗科研情况和体悟
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我在非遗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此方向主持开展一些科研项目,先后主持的研究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非遗+扶贫’实践模式研究”、国家文旅部非遗司委托项目“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管理研究”、陕西省文旅厅文化遗产保护专项“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陕西明长城沿线非遗保护传承弘扬路径研究”以及校级科研项目“陕西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互通互构研究;民末以来关中村落文化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等。以上项目大部分聚焦于陕西省内非遗,通过口述史方法构建非遗活态传承的一手资料库,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区域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度耦合,探索非遗文化资源转化路径。
非遗田野调查是非遗研究获取一手资料的途径,非遗学是一门从田野中来又回归到田野的学问。田野调查法被人文社会学科广泛使用,从文学研究者开展的“采风活动”,到历史学学者进行的“口述史访谈”,再到民族学学者的“民族志实践”,虽各学科对其称谓不一,但田野作业往往多有相通之处,即调研者前往调研对象所在地针对特定调研对象采用访谈、观察和体验等方式施行的获取资料并进行研究的工作。
采录民间艺人阿俄所讲故事
非遗田野调查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在开展田野调查之前,一方面要准备录音笔、摄像机、照相机、三脚架、笔记本电脑、纸和笔等设备,这是做好全面记录田野调查工作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做好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确定调研对象、拟定调研提纲,择定调研方法,以便应对调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保证与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沟通和充分交流,获得良好的访谈效果。非遗田野调查不仅要注意合适时间和地点的选择,还要注重遵循田野伦理,重视沟通艺术,注意人情互动。非遗田野调查本质上是一场文化对话,而非单方面的信息索取,调研者须时刻保持文化谦卑的姿态,将自身定位于文化学习者而非评判者。沟通时尤其要善用适当使用当地方言词汇,模仿传承人的语速节奏,在自然交流中流露真知灼见。调研者需深谙真诚相待的相处之道,人情互动必须保持真诚纯粹,任何功利性的刻意讨好都会破坏来之不易的信任关系。
地戏文化田野调查 探访非遗传承人
“
三、非遗与学生工作、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经历和体悟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工作和社会服务存有独有价值和用武之地。从2017年开始,担任文学院学生社团“雕龙文化协会”指导教师,加强非遗社团建设,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期间指导开展数十期非遗体验实践活动,包括剪纸、中国结、扎染、皮影等项目,实践活动内容及时在专属微信公众号宣发,激发了大学生对非遗的热爱之情和守护之责。同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比赛,助推高校层面的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例如,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等全国性大赛中,以非遗为内容的参赛项目逐年增多,在2018年,本人与孙清潮老师共同指导的《尚艺·非遗手工艺体验馆——体验非遗技艺,传承中华记忆》获得了陕西赛区金奖,《非遗手工艺蒲公英计划 ——传承中华工艺,助力精准扶贫》荣获了国家级铜奖。
在教学工作之余,我多次以非遗为主题参加文学院文心阁师生座谈活动,与同学们分享“非遗口述史调研”“纸鸢非遗”“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遗产文化内核等专题,为传承学校精神文化标识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尽绵薄之力。作为学生实习带队教师,首先给实习生们做好岗前培训和任务分工,安排实习组成员就巴文化圈内的川渝鄂陕四省非遗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并赴陕南安康市四季镇进行实地考察,撰写非遗田野调查报告,尽管比较辛劳,却让实习成为难忘的美育之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鼓励同学们在闲暇时光走出宿舍,多去包括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省非遗馆、妇女博物馆、红烛校史馆、皮影馆等各类博物馆和艺术馆,在展览展演中与文物、典籍和非遗对话,从中发现校园之美、民间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非遗之美。非遗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孝等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要义,恰恰是化作学生工作思政教育和美育的优质资源。
依托我校“非遗研究基地”等平台,在我校扶贫点安康市岚皋县助力打造陕西首个以非遗为主题的特色小镇,策划建成乡愁馆,助推该小镇的天坪村 2019 年入选全国重点旅游乡村名单。持续性参与陕师大承担的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负责课程讲授和学员回访等工作正规实盘配资股票,与非遗传承人建立稳固良好联系。参加陕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调研与督导工作,为属地文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总之,以上工作旨在以非遗服务社会,增强融入区域文化建设的能力。
发布于:北京市财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